科技行业国产替代加速:2024年成长性最好的十大科技公司盘点

在科技行业国产替代加速的大背景下,2024年涌现了一批成长性优秀的科技公司。这些公司在业绩爆发和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将盘点并介绍2024年成长性最好的十大科技公司,包括兆易创新、韦尔股份、北方华创、瑞芯微、中微公司、晶合集成、上海贝岭、捷捷微电、长川科技和盛美上海。
兆易创新:净利润同比增长576.43%
兆易创新(股票代码:603986)作为存储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2024年度预计净利润为10.9亿元左右,同比增长高达576.43%左右。公司凭借其在NOR Flash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以及在DRAM和NAND Flash领域的持续投入和研发,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的加速。兆易创新不仅在存储芯片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MCU(微控制器)领域推出了多款高性能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公司的产品线。
兆易创新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巨大,持续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2024年,公司成功推出了多款高性能存储芯片产品,并在市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反馈。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构建了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韦尔股份:净利润同比预增467.88%-503.88%
韦尔股份(股票代码:603501)作为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的领军企业,2024年净利润同比预增467.88%-503.88%。公司在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并持续推动产品的创新和应用拓展。
韦尔股份在2024年加大了对汽车电子、安防监控和医疗电子等领域的投入,推出了多款高性能、高可靠性的CMOS图像传感器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表现,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全球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产品应用和技术进步。
北方华创:净利润同比增长32.6%~52.6%
北方华创(股票代码:002371)作为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2024年度预计净利润为51.7亿元59.5亿元,同比增长32.6%52.6%。公司在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领域拥有全面的产品线和技术优势,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的加速。
北方华创在2024年加大了对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和清洗设备等关键设备的研发投入,成功推出了多款高性能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表现,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地位。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瑞芯微:净利润同比增长307.75%-367.06%
瑞芯微(股票代码:603893)作为智能应用处理器领域的领军企业,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预计达到307.75%-367.06%。公司在智能应用处理器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并持续推动产品的创新和应用拓展。
瑞芯微在2024年推出了多款高性能的智能应用处理器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安防监控等领域。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表现,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全球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产品应用和技术进步。

中微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44.73%
中微公司(股票代码:688012)作为刻蚀机和检测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约90.65亿元,同比增长约44.73%。公司在刻蚀机和检测设备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并持续推动产品的创新和技术升级。
中微公司在2024年加大了对先进制程刻蚀机和检测设备的研发投入,成功推出了多款高性能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表现,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晶合集成:净利润同比上升115%-179%
晶合集成(股票代码:688249)作为晶圆代工领域的领军企业,2024年净利润同比上升预计达到115%-179%。公司在晶圆代工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工艺优势,并持续推动产品的创新和技术升级。
晶合集成在2024年加大了对先进制程晶圆代工的投入,成功实现了多款高性能产品的量产。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表现,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晶圆代工产业的发展。
上海贝岭:净利预计为3.8亿元—4亿元 将扭亏为盈
上海贝岭(股票代码:600171)作为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领军企业,2024年净利预计为3.8亿元—4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公司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并持续推动产品的创新和应用拓展。
上海贝岭在2024年推出了多款高性能的集成电路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安防监控等领域。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表现,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全球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产品应用和技术进步。

捷捷微电:盈利同比增长100%-130%
捷捷微电(股票代码:300623)作为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2024年度预计盈利4.38亿-5.04亿元,同比增长100%-130%。公司在功率半导体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并持续推动产品的创新和技术升级。
捷捷微电在2024年加大了对MOSFET、IGBT等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研发投入,成功推出了多款高性能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表现,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功率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长川科技:盈利同比增长785.75%-1007.18%
长川科技(股票代码:300604)作为集成电路测试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2024年预计盈利4亿元-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785.75%-1007.18%。公司在集成电路测试设备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并持续推动产品的创新和技术升级。
长川科技在2024年加大了对集成电路测试设备的研发投入,成功推出了多款高性能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表现,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集成电路测试设备产业的发展。
盛美上海:营收预计为56亿元—58.8亿元 同比增长44.02%—51.22%
盛美上海(股票代码:未公开)作为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2024年营收预计为56亿元—58.8亿元,同比增长44.02%—51.22%。公司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拥有全面的产品线和技术优势,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的加速。
盛美上海在2024年加大了对清洗设备、电镀设备等关键设备的研发投入,成功推出了多款高性能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表现,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份额。同时,公司还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总结

在科技行业国产替代加速的大背景下,2024年涌现了一批成长性优秀的科技公司。兆易创新、韦尔股份、北方华创、瑞芯微、中微公司、晶合集成、上海贝岭、捷捷微电、长川科技和盛美上海等公司在业绩爆发和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全面的产品线、持续的创新和优秀的市场拓展能力,成功实现了国产替代的加速,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表现。
未来,随着科技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国产替代的持续推进,这些公司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科技行业的佼佼者。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科技公司能够加入到国产替代的行列中来,共同推动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2021年度21家高成长性创新公司发布

今年的21家“未来之星”企业由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徐传陞、云锋基金联合创始人虞锋、蔚来创始人李斌等16位知名投资人、企业家联袂推荐。
文|《中国企业家》 编辑部
头图制作|肖丽
“未来之星——年度21家高成长性创新公司”是中国商界的“鲨鱼苗”。《中国企业家》杂志社自2001年开始,每年从全国未上市企业中寻找21家“未来之星”企业,核心标准是高成长性和创新性。
过去20年,先后有420家公司登上“未来之星”,其中腾讯、百度、小米、美团、京东、快手等早年的“未来之星”已快速成长为巨头公司。据《中国企业家》统计,截至2021年上半年,420家“未来之星”企业中上市公司128家,总市值约13.8万亿元,平均市值约1106亿元;独角兽公司68家,总估值约1.5万亿元,平均估值约295亿元。这足以看出“未来之星”这个群体的潜力。
今年的21家“未来之星”企业从数千家公开征集的未上市企业中遴选,由IT桔子和知果果提供融资、估值、专利等数据支持,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徐传陞、云锋基金联合创始人虞锋、蔚来创始人李斌等16位知名投资人、企业家联袂推荐。
以下为“2021年度21家高成长性创新公司”。

01 蜂巢能源
蜂巢能源是锂电池行业里的创新者。鉴于锂电池发展受制于原材料钴的有限储量,蜂巢能源通过技术创新,率先实现无钴电池的量产,让锂电池摆脱了对钴的依赖。脱胎于长城汽车的动力电池事业部,蜂巢能源被认为是“懂汽车的电池耕耘者”。成立三年多时间,蜂巢能源完成三轮市场化股权融资,累积引进约150亿元外部融资。在头部集中效应愈发明显的锂电池行业,蜂巢能源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创新之路。

02 PingCAP
PingCAP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企业级开源分布式数据库厂商,提供包括开源分布式数据库产品、解决方案与咨询、技术支持与培训认证服务。其从成立之初就以开源为长期核心战略,坚信开源是基础软件在全球范围取得成功的最优道路,把“开源”这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词语化作现实,贯彻执行。PingCAP创立的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TiDB服务了上千家企业,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引擎。在市场充满挑战的背景下,PingCAP以开源社区为依托,正在打造不分国界的全球产业生态,并将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提供更强大的助推力。

03 文远知行
文远知行是自动驾驶行业中的全能选手。在四年多的发展历程中,文远知行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其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是中国第一个全开放的Robotaxi运营项目,已在广州安全运营19个月。其无人驾驶微循环小巴车(Mini Robobus)已经实现前装量产,并在多地开展常态化测试。今年7月,通过收购自动驾驶货运公司牧月科技,文远知行进一步丰富了落地场景。注入新鲜血液的文远知行,开启了无人驾驶漫漫征程的新阶段。

04 禾赛科技
禾赛科技是3D传感器(激光雷达)领域的领先者。通过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的交付,它在过去几年获得了头部自动驾驶企业和主机厂的认可,客户遍布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座城市。2021年6月,它获高瓴创投、小米集团、美团和CPE等机构3亿美元加持,刷新激光雷达行业单笔融资纪录。抢占市场的前提是超越自我,为保障产品的低成本和高性能,禾赛在自研激光雷达专用芯片上再度取得突破,并在激光雷达产品上持续推陈出新,抓住了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巨大机会。

05 晶泰科技
晶泰科技是用技术加速新药研发的典型代表企业。2014年,三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博士后开始共同创业。如今,他们所创立的晶泰科技已将其基于物理算法与AI模型的智能药物研发平台,拓展到药物发现、药物设计、固相研发等多个领域,覆盖全链条研发服务。
传统的新药研发拥有“三高一长”(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突出特点,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晶泰科技为代表的科技派正引领新药研发范式发生改变。

06 梅卡曼德机器人
身处不算性感的工业机器人赛道,梅卡曼德主营“工业级3D+AI产品”,给机器人装上智能的“眼睛”和“大脑”。作为第二代AI公司,梅卡曼德不再只专注科研层面的AI三驾马车,不再漂浮在空中,而是脚踏实地的产品型公司。他们更明确自己的客户是谁,产品的定义,以及真正解决客户的真实需求。在过去12个月内,梅卡曼德获得三次大额融资。在目前的智能工业机器人赛道里,梅卡曼德已率先进入规模化落地的快跑阶段。

07 奕斯伟
奕斯伟计算是一家智能芯片及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以计算、连接和显示交互三大核心技术为支撑,为客户提供显示交互、智慧连接、多媒体互联和智能计算等多类芯片及解决方案。奕斯伟是京东方集团创始人王东升二次创业的成果,在“显示-AI计算-连接”领域经验丰富,产业资源优势明显。作为一家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奕斯伟不仅具有周期性投资价值,其多个产品线已经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并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具有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潜力。

08 银河航天
银河航天是一家商业航天企业,致力于通过规模化研制低成本、高性能小卫星,打造全球领先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星座,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天地融合5G通信网络。这个网络将弥补“铁塔+基站”地面信息铺设方式的不足,将通信信号覆盖到地球更隐秘的角落。成立仅三年,公司估值已达80亿元人民币。对标美国星链计划,打造新一代卫星智能制造超级工厂——它正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努力缩小中国新一代卫星批产能力与美国的差距,在航天科技赛道实现突破。

09 森亿智能
森亿智能是用AI和大数据优势切入医疗信息化领域的优秀代表企业。创立于2016年的森亿智能,定位于中国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医生科研、临床诊疗和医院的运营管理三大主要场景,开发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医疗信息化迎来了最好的创业时代。作为这一领域的新玩家,森亿智能还于2021年推出了SYNERGY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致力于全面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10 鲜生活
鲜生活冷链物流是国内领先的生鲜配送基础设施平台,目前估值已近百亿。五年的市场洗礼,让它快速成长,业绩倍增。竞争残酷,造就了它冲出重围的土壤。科技化转型,让它区别于众多传统冷链物流企业,在赛道升维后一骑绝尘。物流和科技基础设施,支撑起了它的全网配送能力、服务密度和服务质量。千亿体量的外部市场,正在这家年轻的公司面前层层打开。

11 思特威
思特威是一家从事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产品研发、设计及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在安防监控、机器视觉、智能车载电子等众多高科技领域。相关统计显示,以2020年出货量口径计算,思特威的产品在安防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已然位列全球第一,挑起国产CMOS大梁。思特威被看好的理由不仅在于现有业务的经营状况,更在于所处赛道的未来前景。历时九年的攻坚克难,思特威用耐心与实力向外界证明:中国品牌挑战国际巨头指日可待。

12 唯医骨科
创业八年,它吸引了32万医护人员,在骨科领域“用时间筑起壁垒”。如今,这家公司已成为涵盖骨科教育培训、临床科研、互联网+骨科诊疗、供应链优化、健康管理、实体医疗机构运营等全方位服务的综合性平台。自称“外行人”创业的公司创始人刘峥嵘认为,所有行业的底层逻辑基本相通,就是“降成本,提效率”。如何用科技手段,让更多人享受高质平价的医疗服务,唯医骨科给出了它的解题思路。

13 致景科技
致景科技是国内首家致力于服务纺织行业全产业链的互联网公司,它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互联网程度并不发达的纺织品行业,提供包括原材料采购、面料生产、成品布分销、服装产销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全方位服务。通过大数据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匹配,致景科技将行业内的产业链环节全部实现信息化,化解企业资金周转慢、仓储物流成本高等难题,深受资本和产业商家的青睐。

14 KK集团
当美妆市场乘着新消费时代的东风快速起飞,潮流零售代表企业KK集团成功俘获“Z世代”。集团旗下的生活集合店品牌KK馆和KKV、美妆集合店品牌THE COLORIST调色师和潮玩集合店品牌X11均已成为年轻人群体中的“网红”店。2021年7月,KK集团完成了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已成为美妆零售领域的创业新贵。

15 蘑菇物联
蘑菇物联是一家通用工业设备一站式AIoTSaaS服务商。它聚焦于各行各业都需要的通用设备,致力于将其打造为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创业五年来,它从空压机领域切入,打出一口深井,不仅获得首届阿里云工业APP创新大赛冠军,也受到GGV纪源资本、启赋资本等资本青睐。在国产替代、制造业技术升级、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它有跟西门子等工业巨头比肩的信心,现在,公司正努力将梦想落实为场景、团队、技术、客户等实实在在的案例和数据。

16 简爱酸奶
自2015年上市以来,简爱致力于打造从奶源到零售终端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并于2019年布局了供应链上游,打造了工厂+牧场的一体化产业链模式。在外界看来,能迅速把控住供应链,是简爱酸奶高速发展的源动力。目前,简爱酸奶销售渠道覆盖线上各大电商平台及线下200余座城市。近5年来,简爱酸奶每年销量翻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9%,且连续两年蝉联天猫低温酸奶品类销量第一。

17 谦寻
它是目前国内引导成交规模最大的MCN公司,也是淘宝第一带货主播薇娅背后的“靠山”,创造了直播带货业态的多个第一。它踩在风口,并试图去做造风者。短短3年间,它已从一家单一的MCN机构,发展成为在供应链、营销渠道、内容创意等方面具有高维度竞争力的平台级公司。电商直播的新玩家层出不穷,但它想要稳如磐石,坚持要做直播行业的水煤电。

18 追一科技
追一科技由腾讯历史上最年轻的T4级技术专家吴悦创立,是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主攻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提供语义、语音和视觉的AI全栈服务。基于AI技术能力和AI数字员工产品,以及服务众多头部客户沉淀下来的丰富经验,追一科技的AI云服务方案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满足不同行业企业和政府在营销、销售、服务、运营等场景的智能转型需求。6月完成的新一轮数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将助力追一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继续乘风破浪。

19 花西子
诞生于西子湖畔的花西子,是一个以“东方彩妆,以花养妆”为理念的全新彩妆品牌。自2017年成立至今,短短4年时间,花西子销售额一路飙升,2020年全年销售额突破33.5亿元。花西子不追逐潮流,从品牌创立伊始就坚持在东方审美体系下,打造有“花西子”特色的产品及内容,从原料配方、工艺材质、品牌主色、品牌字体等维度,塑造基于花西子品牌定位的独特风格,逐渐成长为新国货彩妆第一品牌。

20 云迹科技
云迹科技是一家商用机器人服务和研发公司,它凭借在室内定位导航、机器人智能移动、大数据处理方面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实现了技术研发和商业变现的完美平衡。其商用机器人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大酒店广泛应用,满足咨询、送物、服务等各个用户需求场景,帮商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除了为酒店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云迹科技也在探索服务机器人在其他场景的商业化落地,进而为智慧城市、数字化城市贡献力量。云迹科技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服务平台。

21 Babycare
Babycare是母婴消费领域的优秀企业代表。早在2014年,Babycare就进入了中国母婴用品市场。它最初以创新的腰凳设计婴儿背带切入母婴市场,并逐渐搭建起纸尿裤、童装、玩具、辅食、早教用品等泛母婴全品类矩阵。全球先锋设计师的新锐视角和优质的供应链,使Babycare具有一种独特气质。而高颜值、高品质、高安全的造物理念,亦使它备受追捧,成为近几年母婴消费领域的现象级品牌。
以下为2021年度未来之星推荐人

沈南鹏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周鸿祎 360集团董事长兼CEO

徐传陞 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

虞锋 云锋基金联合创始人

李斌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

陈宏 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

符绩勋 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

卫哲 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

王航 厚生投资创始合伙人

张震 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

黄明明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

徐伟宏 孩子王联合创始人、CEO

朱明跃 猪八戒网创始人、CEO

龙宇 BAI资本创始及管理合伙人

郭如意 泰合资本管理合伙人

王旭东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相关问答
申请龙华区高成长性企业奖励项目需要什么条件?
[回答]二、资助标准一次性给予上述四类企业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1%、不超过1000万元的奖励;连续3年给予上年度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扣除上年度区科技创新...